第187章 评价荆卿 (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姬良想了一下缓缓的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无疑是一件大事,对统一六国功过之评论亦是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本人才疏学浅,不敢枉自评论历史伟人,只是谈一些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从国家形式上说。我将此事视为侵略行为,而非内战。首先定位何为内战,又何谓侵略,两者同为战乱,但性质不一。内战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纷争,就是说在一个国家原有政权的统治之下,出现了新的政权,新旧或新政权之间的利益争夺的行为;侵略则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征伐,是原来两个或多个政权互相独立的存在,而某个政权企图消灭其他政权的行为。战国年间,七雄并立,各自有其国家的疆域、国号和独立政权,国人也有着浓厚的国家概念。秦国凭借国力昌盛,举兵征讨其它六国,将六国政权彻底消灭,就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征伐行为,也就是一种侵略行为。把此事定义为内战的观点,是基于当今中国的版图而言。按照现在中国的版图,此七国尽在其中,彼此之间的争斗的确是在一个国家之中的内部纷争,确为内战。不过我们不应该以现在的情况来定义两千年前的历史事件,当时,中华并非一个整体,而是七个国家彼此独立的存在。所以,秦统一六国在国家形式上来说是侵略行为,不能说成内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荆轲和燕丹所做的事就是正义的,是抵抗侵略的手段。
再从族群类别来说,这是内战。七国之中,上至君主,下至平民,尽皆为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炎黄子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而与之对立的,是那些在中原之外的边缘地带游弋的匈奴部落。战国年间,七国为争夺领土互不相让,争斗不断,中原大战如火如荼。但在七国争斗之外的却还有战争从未间断,那就是华夏民族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这又形成了两个力量集团,一方是企图蚕食中原的各类匈奴部落,另一方是以七国作为整体的华夏民族。值得深思的是,七国都把抵御蛮夷入侵视为头等大事。在中原纷争不断的情况下,其地理位置位于北方的赵、秦、燕三国自然担当起了抵御匈奴的重任,三国无不抽调兵力,全力阻击匈奴入侵,赵国名将李牧的十几万大军长驻云中河套地区。战国时代虽未彻底解除匈奴之患,但也维持了抵御两胡、匈奴不能南下。可见中原华夏种族虽分七国,但在抵御外患的大义上自发的达成了默契,这正是同为轩辕后裔的族群观念的共同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秦统一六国是一个族群――华夏民族的内部纷争――内战。从这点上来说,你们只是螳臂当车而已。”
高渐离问:“那贤弟如何评价荆卿呢?”
姬良心里说:不就是一个受到分裂势力雇佣的恐怖分子嘛!带个不中用的副手搞个失败的斩首行动。这次行动不管是战术还是战略都是失败的,身为支持国家统一的现代军人当然是不可能给出较高的评价的!不过姬良还是委婉的说:“荆轲身上体现了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勇气和甘为理想主义献身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千古流芳的。”
姬良首先是肯定荆轲的形象,然后话锋一转:“然而燕太子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政治决策不能不让后人反思,燕太子丹之所以使荆轲刺秦王,无非是想阻止秦国攻燕,甚至想挟持秦王归还被占领土。但他采用的手段不仅没有达成他的目的,反而招致了燕国的灭亡,导致身死国灭。荆轲刺秦王在政治决策上显然是很幼稚的败笔。荆轲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凭着血气之勇的刺秦,固然可以赢得千古英名和美学价值,但却既给行动者本人造成了劫难,又对事业进程毫无补益。所以……”结论姬良干脆留给高渐离自己考虑了。姬良讲的慷慨激昂却忘了自己前不久刚稀里糊涂的参加了一次针对秦始皇的刺杀行动,尽管行动也失败了。
高渐离也知道姬良其实对荆轲的评价并不高,他没说话又喝了一大碗酒,过了好一会高渐离问:“那现在的秦国呢?”
姬良想了一下:“秦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使得中华文明万宗归一,形成中华文明的正源,实现了华夏文明的大一统,最终确立了中华民族以整体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秦国武力有余,而缺乏文化的精髓。急需补完,而这点正是先生这样的艺术大家可以做到。”
高渐离愣了半天喃喃自语:“国家、民族、华夏……”末了高渐离点点头:“多谢姬贤弟指点迷津。高某明白了一切当以华夏民族为重!”说完便起身行了个大礼。
姬良也连忙回礼心中寻思:自己怎么好像成了秦始皇的说客了。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