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1bqg.com,最快更新赤非6666文集最新章节!

    作家赵树理写过一部小说,名字叫李有才板话。小说的内容写的是贫苦农民李有才以板话做武器,鞭达封建地主势力把持村政,欺压百姓以及贫苦农民与之做斗争的事情。无独有偶。在渤海之滨,燕山脚下,有一个村庄赵家营,也流传着一些类似板话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言简意赅,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每一两句都包含着一段掌故或一个事件。或曰人文,曰地理,曰轶事,曰趣闻,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农民的好恶爱憎,喜怒哀乐。这些顺口溜究竟是何人所作,无从考证。我们权当是集体创作吧。

    板话之一:赵家营,真不赖,三所学坊四座店

    赵家营地处冀东平原,那里地质沙化,土地贫瘠。解放前,由于没有排灌系统,雨水少的年份,田禾枯萎,黄沙漫漫。雨水多的年份,积沥成涝,一片汪洋。恁的一个不足五百余户的贫困村落,既无交通要道直达府县,又无巨商大贾云聚街头,何来三座学坊四座店。经笔者多方调研考证,所谓“三所学坊四座店”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三所学坊实指两所私塾,一所盲人教馆。四座店实指两座染坊,一座烧锅,一座骡马店。

    解放前,在反动政权的统治下,教育落后。教学场所不像现在这样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那时后,十里八庄难得有一所小学。有钱人家的子弟要想读书,没有交通工具,路途又不安定,不敢到外地学校上学。因此,几家人连合起来办个私塾,请位学究教书。所谓私塾,应该相当现在的家教,只不过私塾的学生要比现在的家教一师一生多的多。一位学究少则教几个学生,多则教十几个。教学内容也不是正规学校那样教授语文,算术。学生所学课本全是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籍和四书五经等孔孟之道。第一位来赵家营教私塾的是一位外乡人。此公虽不敢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也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就是脾气有些倔犟,教书不到一年就弃馆而去。纠其原因是几个富家子弟生性顽劣,每天只知玩耍嬉闹,哪有心思苦坐寒床,而且变着法儿戏弄先生。虽然屡遭责打,却屡教不改。一次,有个叫文显的学生“憋坏”他叫一个岁数小的同学找来一只破鞋,里面罐满沙土,将门虚掩,把鞋放在门扇上,然后危襟正坐,等待先生进门。先生推门而进,破鞋从上而贯,沙土撒了一脸。先生为只一惊,愤而离馆不教。几个老财万般无奈,只好请出本村的一位读过四书五经,尊号叫二先生的出山调教这班顽童。仅管这位老学究不负众望,怎奈顽童难教,朽木难雕,到头来没有一个学有所成。这就是板话中所指的两所私塾。

    盲人教馆开在村里首富王家大院。教馆先生姓邓,也是一位瞽者。学生来自四里八庄,全是失明之人。盲人教馆不同于现在的聋哑学校,授课没有盲人课本,全凭先生口授。所教内容也不外乎那些算命打卦,抽贴问卜,断人吉凶祸福等污七八糟的东西。出此之外,也教一些操琴拉弦之类的音乐课,为的是盲人成年之后除去算命打卦外,还可以给鼓书艺人,皮影班子伴奏,聊以糊口谋生。在盲人教馆学艺的有赵家营的两个盲人。一个叫刘贵,一个叫王德。那刘贵天生愚鲁,学艺不精。解放后为鼓书艺人弹弦为生。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普及样板戏。那刘贵想把“智取威虎山”改成鼓词。因为他没有文化,又不懂得样板戏要突出英雄人物的原则,在演唱时长出了“好一个诡计多端的杨子荣”的唱词。幸好他没有文化,又是个盲人,否则革命群众非抓他的阶级斗争不可。那个叫王德的算是学业有成。他凭着一张铁嘴,鼓动如簧之舌,替人卜卦算命,看阴阳宅,着实骗了许多人。时至今日,找他算命的人仍如蝇逐臭。就连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和政府官吏也坐着高级轿车慕名而来,请他断财运官运,真可谓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当笔者问及村民“他算的卦灵不灵”时,村民都摇头说;“现在这个年月,能骗人就能发财”

    说起四座店也有其历史根源。解放前,赵家营一带盛产土布。有土地的农户种一亩棉花,摇一架纺车,架一部织机,就能生产出一匹匹白布来。有了白布就要染色印花,开染坊就成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行业。因此,赵家营先后开起两座染缸店。一座在西街,叫打瓦房染店。一座在东街,叫洋门脸染店。大瓦房的掌柜功于心计,商德忒差。所以客户越来越少,生裔越做越弱。洋门脸染店掌柜的不断更新花样品种,讲究商业道德,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把染店的土门楼改成了洋门脸。所以在村民中流传的板话中有“洋门脸,东街建”之词。在中国的酒文化中,有无酒不成席,借酒烧愁之说。地东财主婚丧嫁娶必办酒席。穷人贫困潦倒借酒烧愁。据此,西街一户殷实人家开了一座烧锅店,村民称之为西烧锅。村里有了染缸店,烧锅店。染布的,买酒的络绎不绝。加上沿海一带农民往煤窑拉煤的,趸鱼的,贩盐的,人要打尖,马要喂料。王姓财主见有利可图,就在西跨院开了一座骡马店。这就是板话中“四座店”的来历。

    板话之二:胖头拐四丫,外带大彩旦

    这两句板话说的是赵家营的一个嘎子拐骗两名少女的事件。事情发生在解放前。拐骗少女的嘎子叫胖头。被拐少女一个叫四丫,一个叫彩旦。事件发生后,村民舆论大哗,都骂胖头是个吃人饭,说人话,不干人事坏蛋。

    胖头出身贫贱,童年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穷则思变”有的人因贫困而发奋,勤于劳动,摆脱贫穷。有的人则因穷而变态,行为越轨,处事异端。胖头显然属于后者。胖头长大成人后,性情顽劣,懒于劳作,游手好闲。干尽了挖窟盗洞,偷鸡摸狗,踢寡妇门,扒绝户坟的损事。村们见到他都嗤之以鼻,避退三舍。胖头不干人事,还有一个癖好,就是好色。别看他长的矮胖敦实,走道有横没竖,却生就一双牛眼,走到哪里,眼光专扫女人。哪家闺女生的俊,哪家媳妇长的俏,他都心知肚明。千方百计加于亲近。在他结识的姑娘媳妇中,最令他神魂颠倒的莫过四丫和彩旦。那四丫也出自寒门,一家人全靠父亲与人庸工为生。四丫虽然从小粗茶淡饭,却长的玲珑剔透,十分乖巧。待到二八芳龄后,更是出落的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一笑一颦着实讨人喜欢。怎奈她家境贫穷,仅管生的花容月貌,也逃脱不了上园下田,薅草撒粪,劳作之苦。那彩旦同四丫相比,家境较为宽裕,衣着打扮自然要比四丫鲜靓。加上她自幼随父亲赶集上镇,见的世面也比四丫多。那彩旦生性活泼,举止大方,众人面前讲话,全无少女休涩之感。有一次,她跟随父母到集镇上去看“莲花落”戏班台柱是冀东名伶金开舫。那天他演的是“马寡妇开店”彩旦看戏回来后,当着众人连学带唱,把个马寡妇学的惟妙惟俏。自此,人们不再呼她的乳名,而给她取了个绰号叫彩旦。四丫和彩旦从小就是要好的伙伴。长大成人后更是形影不离。每有闺房秘事两人总是窃窃私语,说笑不止。那胖头与彩旦家居甚近,每迂彩旦和四丫就没话找话,上前搭讪,趁机用一些手帕,珠花等饰物相赠。久而久之三人的关系逐渐从密。你想,那胖头乃是粘花惹草之人,见有此等妙龄女子相知相伴,早已心花怒放,想入非非了。于是,他有事无事总找彩旦和四丫闲聊,讲外面世界之大,风景之美,生活之好,用于迷惑她俩。胖头压根没有去过天津,唐山等地,却把这些地方说成是海市蜃楼,仙境一般。想那彩旦和四丫乃纯情少女,涉世不深,经胖头这一横吹竖耪,早已云笼雾罩,心猿意马了。胖头见火候已到,趁热打铁。三人约定离家出走,到外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