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入吾佛门者,须得皈依三宝,且持五戒,汝当细听慎思——
“一皈依佛,觉而不迷;二皈依法,正而不邪;三皈依僧,净而不染。
“五戒者,一曰‘不杀生’,二曰‘不偷盗’,三曰‘不邪淫’,四曰‘不妄语’,五曰‘不饮酒’……
“斩尘缘,净六根,至形寿终,可否?”
荒山古寺,一炷清香。
明净左手立掌,右手持剃刀,低头看着跪在蒲团上的年轻人,而那人只是沉默,片刻后缓缓抬头,风将袅袅青烟吹散,模糊了眼眸。
“可。”
明净与他无言对视,轻叹一声,于是剃刀落下,从此世上多了法号“明觉”的年轻僧人。
然而,斩得断的是头上烦恼丝,斩不断的是心中千千结。
明净居无定所,明觉便也随他云游四海,说来实与先前别无两样,明觉大多时候仍是沉默寡言的,他天资过人又悟性奇高,不论明净传授的是经书要义或者武学经典,俱是过目不忘、入耳铭心,一年修行抵得上旁人十年苦功,饶是见多识广如明净也不由得为之惊叹,也正因如此,他对这个师弟愈发上心了起来。
二人朝夕相处两年,明觉从不提自己的前尘过往,明净也未曾刨根问底揭人伤疤,但他看得出来明觉纵使遁入空门,其心中仍怀忧愤,这一股郁气若不得消解,只怕终有一日会伤人伤己。
“师弟,乱世社稷难安,百姓民不聊生,于是出家者甚众,此为何故?”
“一则我朝律令许出家人不纳税、不服役,二则世人敬奉,天地鬼神、心向缥缈福报,故有逢凶遇劫而不堪受者,舍家出世以求解脱。”
“似此之人,昼夜诵经礼佛,莫有一日懈怠,可成正果?”
“有人眼观红尘而心上无尘,亦有人口中念佛而心中无佛,是以欲成正果者,必得先正其心,否则人在青灯古佛前,心在滚滚红尘中,修行不过一场空。”
“那么,师弟你呢?”
“……”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注)。师弟,那日剃刀落下之前,你心中所念的是佛经,还是尘缘?”
“……”
“如今北疆战事既定,天下休养生息,各地多有僧道还俗归家,而你分明牵挂红尘,却要投身空门,不过避人、避世、避心魔罢了。”
自始至终,明净的语气都是不轻不重,话也说得不急不慢,可这一字一句听在明觉耳中,犹如犍稚一下下击打着木鱼,于心间荡起绵长不绝的回响。
他竟是无话可说。
言至于此已觉深,明净心中暗叹,盘坐在不远处的树下闭目休憩,将这长夜与篝火都留给了明觉,他眼中映着火光,手里拨动着念珠,火光越来越暗,念珠也转得越来越快。
当日,他双掌合十跪在佛前,垂首等着明净代先师空见为自己剃度,不可谓心不诚,可在那片刻的沉默里,杂念如野草生于荒原,他的确是不合时宜地想起了从前的一些事情,比如那个已经被他抛弃的名字——萧正则。
萧正则是平康八年生人,出身于当今如日中天的后族萧氏,虽为二房庶子不甚光鲜,但已胜过了寻常子弟不知凡几。
他与生母无缘,自幼未见其面,而他生父萧胜峰的正妻早于数年前就难产去世,从此不再续弦,一年到头多是在外奔波劳碌,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人竟带回了个孩子来。
无人知晓萧正则的生母是谁,萧胜峰一字不曾提及,只道这孩子是自己的亲骨肉,族老主持了滴血验亲的仪式,又见稚儿眉眼间颇有熟悉影子,思及萧胜峰这些年来的功劳苦劳,便爽快地认下了此事,使萧正则顺利成为了庆安侯府这一代的庶长子,那会儿萧正风还没满月,嫡长子萧正德年纪尚幼,尽管祖父萧长荣不甚喜欢这个庶孙,但也不会苛待,他的日子算是好过。
萧胜峰性情严肃,自是做不成那等嘘寒问暖的慈父,自打儿子五岁开始,他便亲自教导其文武艺,使萧正则在舞勺之年就习得了一身好本事,又在校阅里拔得头筹,被亲至都督府巡视的平康帝一眼看中,破例点其入骁骑营,从而在同辈的世家子里脱颖而出。
圣旨传入府中当日,宫里的萧皇后听闻喜讯,也命人送来赏赐,仅一根青玉簪,却是她娘舅留下的遗物,非亲近爱惜之人不可得,此已胜过万金。因此,萧正则珍而重之地收起了青玉簪,又忍不住想起过去种种——这位皇后姑母虽是久不出宫,但每岁赐给府中子侄的东西从来不曾少过自己那份,即便按照礼制比萧正德、萧正风二人削减了些,用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小时候被铁砂烫伤,还穿过对方亲手做的雪绸衫呢。
萧正则练武勤奋,难免磕磕碰碰,他将那根舍不得佩戴的青玉簪藏在匣中,想着有朝一日把它传给自己的后人,如此代代相传,方才不辜负皇后姑母这番心意,可惜时不过月,庆安侯萧胜云过寿,他穿戴一新再佩上这根青玉簪以表敬重,却在起身贺寿时被倒酒的婢女撞落了玉簪,一声轻响,玉碎难全。
老侯爷萧长荣去世刚满三年,这场寿宴是出孝也是对萧胜云袭爵迟来的庆贺,上下人等无不喜笑颜开,席间出了这样的事,萧胜云当即拉下了脸,待到宴后宾客散尽,那婢女就被拖到后院里受罚,指头粗的藤鞭蘸水打下去,侯夫人说了句“见不得血”,这鞭刑便不会让人立时皮开肉绽,只让人生不如死。
世子萧正德看过一阵,嗤笑了声便拂袖而去,萧正风倒留在原地继续看着,等萧正则从前院赶过来,正好对上他满含恶意的挑衅笑容。
萧正则自幼习武,区区一个婢女如何能撞得他晃身落簪?在那电光火石之间,他知道是站在身旁另一侧的萧正风出手暗算了自己,这婢女不过是无辜受累,场上其他人未必都没瞧见,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做了睁眼瞎。
萧正风打小就与他争来斗去,唯有这回萧正则动了真火,可他没有当场发作出来,只是救走了那名婢女,把碎玉放回原来的匣子里,从此不见天光。
数月后,校阅名列第二的萧正风也入了骁骑营,按规矩下场试武,萧正则主动请缨出战,生平第一次违背了父亲的规劝,硬生生打断了这厮两根肋骨,哪怕回家不辩不躲地吃了三十鞭,也只是还了脸色难看的萧正风一个笑容。
嫡庶之争素为家族忌讳,萧胜峰得知此事后叹了口气,很快动用职务之便将萧正则安排进了宫里。萧正则年纪虽轻,但出身不低,又有一身被平康帝金口玉言称赞过的本领,他很快成为一名天子亲军,负责戍卫宫中。
许是因缘注定,亦或自然而然,在那巍峨堂皇的宫城之内,在那不被正传野史所载的平凡一日,萧正则与殷柔嘉相逢初识了。
华容长公主年方二八,貌若春花而性如烈火,恰有西域使者进贡了红鬃宝马,平康帝难得起了兴致上马一试,不料这马桀骜非常,若非皇帝弓马娴熟,怕要被它甩落踢踏,彼时萧正则疾步赶去勒马护驾,忽听“扑哧”一声,竟是一身明艳宫装的公主无畏上前,双手抢过御刀,眼也不眨地刺入了马腹。
萧正则护住平康帝,血溅了他半身,他略一眯眼便转过头去,只见殷柔嘉卷了衣袖擦拭脸上血迹,胭脂红如血,血比花更艳。
一惊之后,平康帝龙颜震怒,顾不上发落那些护驾不力的侍卫,先将冲动的华容长公主训了一通,殷柔嘉抹干净了血迹,螓首微垂静听父皇责骂,丝毫不见方才手起刀落的雷厉模样,等平康帝怒气稍缓,她才反问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子女,不敢不珍惜万分,然父皇之于儿臣同样重要,乌鸦尚有反哺之意,儿臣安能目睹父皇遇险而落于人后?”
殷柔嘉这番话说得实在动人,既让平康帝转怒为喜,又不着痕迹地为侍卫们求了情,并非他们不够忠心护主,而是公主救父心切,两者实不可相提并论。
果不其然,死马很快被人拖了下去,在场众侍卫皆受惩罚而免于重责,萧正则更是有功无过,他本就是萧皇后的子侄,早先又得过皇帝青眼,这下直接被提拔到了平康帝身边随行护驾。萧氏能有今日风光,出了个皇后是其一,家族里人才顶用是其二,平康帝将萧正则召到身边,原本只是一时兴起,却在亲自考校一番后改了主意——帝王心是海底针,平康帝既提防勋贵外戚,又想着眼下正值用人之际,实不能放任自流,若能一手培养出个可信可用的人,一来防范后患,二来待太子日后克继大统,也是大有裨益。
于是,萧正则虽非科举入仕,但也成了实打实的“天子门生”。
殷柔嘉得知了此事,一早就兴冲冲地拉上太子来堵他,彼时萧正则刚上值,心里还琢磨着平康帝昨日赐给他的那册孤本,听到前方传来轻快且疾的脚步声,他抬头看去,朝霞般昳丽的颜色就此沉在了眼底。
“听说父皇收了你做学生,那你要叫我一声‘师姐’,否则我是不放你走的。”殷柔嘉笑得眼如月牙,太子在旁扶额摇头,脸上倒也带着笑。
君臣有别,这自然是于礼不合的,但周遭别无外人,萧正则对上殷柔嘉的笑靥,忽然发现她脸颊两侧各有一个梨涡,笑起来时烂漫又醉人。
他如被明霞迷了眼,又像是凭空喝醉了酒,神使鬼差般轻声唤道:“师姐。”
那是平康二十二年,他十四岁,少年意气,风华正好,一如那东升的太阳。
然而,旭日终成夕阳,好景总是不长。
平康二十六年八月,靖北之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平康帝命太子监国,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十八岁的萧正则亦在行伍之中,他是轻骑校尉,领着骁骑营的精锐骑兵在北疆纵横来往,击敌于荒原群山之间,战功可谓惊人,但在两国交战的时候,一人之力固强而穷,当前方传来靖军溃败、乌勒大队取道雁北关南下逼近宁州的噩耗时,若非天子亲自坐镇中军,只怕已是兵心大乱。
敌军从雁北关奔袭宁州,最多五日就可兵临城下,兵部尚书刘宾请帝回军,大将军张怀英也主张坚守缓攻,而平康帝盯着舆图沉吟半宿,将萧正则召到面前,手指宁州城外两百里处的一处山谷——乌勒人行军以杀掠为主,其要诀在于‘快’字,故而他们每每大举出兵,都要提前在战略要地布置好秘密营地,借助叛贼和奸商的手段囤积各项辎重,而那里地势险峻,环境极为复杂,探子冒死传回情报,十有八九就是这儿了。
如今敌军在雁北关经历了一场大战,虽是得胜也伤损不小,急行军至宁州地界前必先整顿补缺,若能抢先一步毁掉这个据点,敌军势必放缓攻势,而靖军也有了反攻战机……问题在于,来得及吗?做得到吗?
说完这番话,华发已生的平康帝咳嗽一阵,仍是目光灼灼地盯着萧正则,后者难得犹豫了半晌,却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在心中疯狂推演行动成败,最终单膝跪下,垂首领命。
除却自身,萧正则只带走了十六人,偷袭这种事人手贵精不贵多,退一万步讲,就算功败垂成,能少几个人送死、多留下些有用之身,那也是好的。
万幸探子的情报无误,十七个人分成三路潜入敌营,引诱、扰防和突袭等三步行动一气呵成,沉寂的山谷里炸开了轰隆巨响,破晓前的夜空先一步被熊熊火光点亮。
萧正则像个血葫芦一样,他抢了一匹疯马从营中冲出来,又被飞箭射落马下,上百个愤怒至极的追兵朝他逼来,挥舞着刀枪剑戟要把他砍成肉酱,而他只是撑起摇摇欲坠的身子,抹一把脸上的血和土,回头看了眼山外的朝霞。
那样的明艳,那样的绚烂,一如初见之日她穿着的那身宫装。
于是,他笑了起来,一头扎进她怀里,从山道上坠落,滚进湍急的河流。
等到萧正则终于苏醒,靖北之战已尘埃落定数月有余,救了他的人是一对老夫妇,他们的儿子已经死在战场上,夫妇俩白发人送黑发人,又在下游的浅滩捡到了他,萧正则身上穿着靖军的衣裳,破布跟肉长在了一起,脱下来后通体找不到几块好地方,夫妇俩没法带他寻医问诊,见他年岁与自己亡子相仿,也不忍就此丢弃了他,只能尽其所能地找来草药给他治伤,把粥煮得稀烂勉强喂着他……如此过了数月,或是萧正则命不该绝,他把黄泉路走了一半,又原道撤回来了。
他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问战事如何了,夫妇俩也不知详细,只告诉他打了大胜仗,可没等他笑出来,又从他们口中得知现在已经不是平康二十六年,而是永安元年了。
靖北之战打赢了,平康帝完成了收复云罗七州、重立雁北关的夙愿,天下欢呼震动,哪知就在大军回朝途中,为此战熬干心血的平康帝于宣州病倒,驾崩。
萧正则脑中“嗡”了一声,他眼前发花,撑着土炕的手陡然泄力,人一下子翻滚在地,险些就爬不起来了。
平康帝龙体抱恙,萧正则是知道这件事的,不独他一人,当时围在天子身边的几位重臣也都清楚,只是战事紧急,切不可未战而伤士气,平康帝命太医以针灸为自己强提精神,时常日夜不休,行军时更无拖延……诸般种种,于此时此刻一并涌上心头,生死当前都没怕过的萧正则,生平头一次伏在地上痛哭失声。
更让他惊愕万分的是,于数月前在灵柩前即皇帝位的永安帝并非皇太子,而是他姑母萧皇后所出、年仅六岁的皇次子。
乡野之人不知详细,他在伤势好转后拜别了老夫妇,费了几番周折才打听到“先太子惊闻帝崩噩耗,大悲之下暴病而薨”这样的消息,
对此,萧正则不敢尽信。
他改变了主意,没有直接通过附近的军营官驿与家族恢复联络,而是在乔装改扮后秘密回京,本欲通过暗线找到过去同为天子近卫的同僚,不想竟是石沉大海,这些不同寻常的变数如一块块压得他的心脏不断下坠,愈发不敢轻举妄动,转而藏匿暗处盯紧皇宫动向,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寒夜里,他在宫城西南角的一处水道边捡到了一个宫女。
萧正则记得这个宫女,她叫苏禾,常在太子身边伺候,平康帝有时会一同考校他和太子的功课,苏禾便在旁端茶倒水,其人很知本分,从不多言多语,却不知为何会在这深夜里冒险从水道逃出宫来。
没错,是“逃”而非“失足落水”。
萧正则曾在宫中戍卫,他知道这面宫墙之后是幽兰苑,也就是宫里安置失宠嫔妃的地方,而平康帝早年与王元后鸾凤和鸣,后宫嫔妃不多,六年前立萧胜妤为继后,一心都扑在了军国大事上,当今的永安帝更是年幼,这座幽兰苑已经空置很久了,这个曾在先太子身边伺候的大宫女若非有意为之,怎么也不该出现在这里。
他救了她,不想苏禾悠悠醒转后,第一眼刚看清他是谁,下一刻便惊恐地要拔簪刺他。萧正则不愿伤她,更不敢惊动了旁人,费了些功夫才重新取信了苏禾,从她口中得知了一个骇人隐秘——
先太子,怕是被人毒害的。
苏禾说噩耗传回宫中后,太子的确悲痛不已,数日寝食难安,令人忧心忡忡,但他身体素来不差,渐渐缓过神来,一面处理政务,一面准备迎接先帝灵柩回京的事宜,结果那一日,小皇子拿了个梨子来暖阁,让她分成两半与太子同吃,哪知半只梨还没吃完,太子就倒地不起了,随即赶到的太医已是来晚一步,剩下的小半只梨查验无毒,小皇子先前也当着众人的面亲口吃了另外一半,证明这梨没有毒,应是太子在大悲大恸之下郁结于心,由此引发暴病。
她目睹了这一切,却是无能为力,唯一能所做的是冒着杀头风险施计换掉了那剩下的半只梨,悄悄切下少许梨肉拌进饭里喂了老猫,那猫当晚便死了。
梨中有毒,连她这样的人都可查验出来,太医院怎么会无计可施?
无非是不敢罢了。
宫女人微言轻,就算她扯开嗓子大喊一通,也不过是白搭上一条命,太子已死,华容长公主是女儿身,小皇子作为先帝仅存的子嗣自当克继大统,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她无法改变这个结果,正如她无法阻止那些梨肉很快腐烂,从此证据不存。
新皇登基后,苏禾就被打发去尚服局做事,不久便被人抓住错处罚到了幽兰苑,这其实是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趁机踩她下去,上头的人不过睁只眼闭只眼罢了,可苏禾心里揣着惊天秘密,本就惶惶不可终日,她在凄清幽冷的幽兰苑待了数月,饥寒交迫又昼夜难安,故而当苏禾在洒扫时意外发现了这处能通往宫外的水道,她便如溺水之人抓住了浮木,趁夜顺水滑下,纵然被淹死在里面,也好过疯癫而亡。
萧正则听罢她的遭遇,良久未吭一声,苏禾把憋在心里的话都说了出来,也没什么好怕的了,她垂首等待处置,却听萧正则缓缓道:“你愿随我去见宋相吗?”
苏禾一愣,泪水终于滚出了眼眶,她不敢置信地看着萧正则,嘴唇哆嗦着发不出声,却在此刻无端想到了眼前这个人与先太子同在先帝面前低头听训的时候。
她颤声道:“没有证据了,没、没人会信我的……”
“当初先帝出征,留太子在朝监国,钦定宋相为辅政大臣,再者……他还是太子少师。”
说到这里,萧正则忽然哑了声,挺直的背脊一点点弯了下来,像是要埋首痛哭一场似的,可他只是掐破了手掌心,气如游丝般道:“至少,要让他知道。”
苏禾其实是怕死的,哪怕她在跳进水道那一刻已经做好了丧命于此的准备,可在逃出生天后,她又迫切地想要活下去了。因此,她缩在逼仄的屋子里整整两日,才惨白着脸搭上萧正则的手,跟他一起前往宋府。
宋元昭公务繁忙,京城里耳目众多,他们不敢贸然登门,也信不过那些下人,只好在宋元昭下值归家时上去相认,再设法进府详谈。当那顶轿子出现之前,他们两个人躲在墙角阴影下,苏禾抱着手臂瑟缩成一团,她小声跟他说着话,念叨着许多年没回去过的家,想回去给爹娘尽孝,还想嫁个老实本分的男人,生个一儿半女,过上平凡终老的日子……他听在耳中,知道她怕极了,便一遍又一遍向她保证,等他们见过了宋相,他一定亲自送她回家。
待到天光昏暗,长街尽头终于出现了那顶大轿的影子,萧正则用力一咬舌尖,反手一牵苏禾就要出巷上前,不想后方陡然传来破空声,他还没来得及回头,那些喃喃自语就在他耳边戛然而止了,有温热鲜血从苏禾脑后流淌出来,她睁大了眼睛看萧正则,再也没能闭上。
轿夫抬着轿子从巷口路过,没人知道刚才在那十步之外的阴影里发生了什么。
萧正则抱住了苏禾,僵硬地转身看向石子射来的方向,从暗巷另一端走来的人是那样熟悉,以至于让他感到了万般恐惧,浑身的血都好似凉透了。
是他思虑不够缜密,皇宫大内是何等森严之地,而苏禾再如何落魄也曾是先太子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她的突然失踪怎会连朵水花都激不起?不过是有人将明流搅成了暗涌,放长线钓大鱼罢了。
萧胜峰只用一颗石子就轻易要了苏禾的性命,他手里还有一柄出鞘短刀,想来也是不准备放过这个与她同行的人,可当他看清了萧正则的脸,刀锋暗淡无光,人也骤然失声,唯有寒风从两人身边呼啸而过。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萧正则记不大清了。
他只记得那天晚上没有月光,路很黑,自己抱着苏禾死不瞑目的尸体走得跌跌撞撞,想把她送回家去,又不知道她家住在哪里,最终耗尽了力气也只能把她安放在义庄门口,留下了身上所有的钱,如来时那样孤身离开了京城。
这一去,历经多少时日,辗转多少山水,萧正则也都记不得了,他像一具行尸走肉,迷茫麻木地走在人世间,比流民更狼狈,比乞丐更可怜,有人施舍给他一口粮他便吃,有人抢他东西他也任之来去。直到路过了一处街市,萧正则恍惚间听到人们频繁说起“七月半”、“救倒悬”和“水陆道场”等话,这才勉强拉回了些微神志,他想着……至少要给那些回不了家的人,点一盏灯。
可佛寺也不是任何人都可踏进去的,门口迎客的和尚见了他便与打发寻常叫花子一样布施了食水,萧正则却不要,他想进去供一盏灯,但拿不出香油钱,周遭的香客都对他避之不及,和尚们也不再理他了。
萧正则只好离开,听一个老妪说起附近山上还有处破庙,里面没有和尚,但是还有供奉灵位的静堂,他便上山去了。这一回无人阻拦,萧正则如愿进入了那间破庙,他没动供奉在静室里的灵位,只用了一些封存好的香烛,在殿内找了块还算干净的地方供起了灯,而后跪了整整一夜,眼睁睁看着火光从明亮到熄灭,方才蹒跚而去,倒在了山脚下,被回山祭灵的明净救治收留。
此后,世上少了名为“萧正则”的侯门子弟,多了法号“明觉”的年轻僧人。
可那些个前尘往事,当真是改换了名姓便能随手一抛、说忘就忘的吗?
面前的火光明灭不定,一如当年那盏风中残灯。
明觉彻夜未眠,枯坐至天亮。
翌日,两个僧人做完了早课便再度动身云游,一切如常,仿佛昨晚无事发生。
又数月,他们在淮水东岸偶遇了一行人,竟是致仕朝官携家眷出京,预备渡河归乡。
陈素乃平康十八年进士,性孤直,才德俱,平康二十二年官至吏部给事中,今岁秋闱放榜前夕,他与三位同僚联合了一位御史上奏弹劾左侍郎张升平鬻题舞弊。正值吏部尚书宋万钧年高致仕,而张升平的干才、官声和资历都是极好的,再有了主持金秋会试的政绩,升任尚书几乎是板上钉钉,故而这次联名弹劾后,不仅朝野震动,满京也是哗然,张升平下狱受审,遭到严刑拷打,拒不认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